萧峰若没自尽,结局会如何?按扫地僧的预测,恐怕他依旧会很惨 当前头条

娱乐半仙儿   2023-06-03 01:40:03

要论金庸笔下最令人敬佩的主角是哪一位,相信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郭靖和萧峰这二人,他们的身份都不仅仅只是武林高手,更是心系天下的侠之大者,最终都是为了家国大义而死。


(资料图)

不过郭靖与萧峰的悲剧又略有不同,是为了守卫襄阳战斗直至最后一刻,他在选择成为襄阳守将的那一刻起,他战死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萧峰剧照)

而萧峰则不同,他是为了阻止宋辽两国的战争,他与两位义弟段誉和虚竹也的确是通过生擒辽帝之举来逼迫辽国退兵,达到了维护宋辽和平的目的,他本可不用死,奈何他认为自己有愧于大辽,生擒辽帝更是对皇帝不敬,于是便选择自行了断。

其实萧峰有得选,他若不自戕,哪怕回不去大辽,大宋群雄应该也会接受他,若他没有死,后来的结局又会如何?

一、有处立足的萧峰

萧峰为何要自行了断?其实这是他个性所致,他这人至情至性,受不得任何的委屈,面对他人的误解,他也不善辩解,他的解决方式往往就是实干,比如聚贤庄一役,那帮人要他的命,那就来吧,少室山得知父亲就是大恶人,他的态度也是要抗下一切,他总是将所有的过错背在自己身上,所以做出冒犯大辽皇帝之举他自然会因为愧疚自戕。

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在多数人看来,似乎这天地间也的确是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了,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若萧峰有心活命,不论他是想去大宋还是辽国,他都会被接受。

(耶律洪基剧照)

比如耶律洪基退兵后,那帮辽国士兵的喜悦是溢于言表的,原著道:“众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自皆大喜过望。契丹人虽骁勇善战,但兵凶战危,谁都难保不死,得能免去这场战祸,除了少数想在征战中升官发财的悍将之外,尽都欢喜。”

所以哪怕耶律洪基再恨萧峰,萧峰也是百姓心中的大英雄。

对于大宋一方而言,萧峰更是洗刷了冤屈,他还是曾经那个义薄云天的丐帮帮主,哪怕遭受了无数误解,他仍心向着大宋,大宋群雄又怎能不接纳他?

所以萧峰若不死,宋辽辽国都能容得下他。

二、维护和平的使者

耶律洪基退兵之后,多半是不会反悔的,书中也强调过这一点:“众人均知契丹人虽凶残好杀,但向来极为守信,与大宋之间有何交往,极少背约食言,当年宋辽两国缔结‘澶渊之盟’,双方迄今信守,何况辽帝在两军阵前亲口颁令,辽国南院大王接旨复述,两军人人听见。倘若日后反悔,大辽举国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稳。”

可正所谓人心叵测,耶律洪基个人的颜面在大辽国面前又算什么,万一他反悔,带着辽军卷土重来,大宋一方又该如何应对?

若萧峰在世,他要做的便是继续精进自己的武功,以防辽国违背盟约,偷袭大宋,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萧峰的结局多半还是悲剧。

三、难以消散的戾气

萧峰是个怎样的人?除了“豪气干云”这个标签之外,萧峰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凶狠”,他是个一旦进入战斗状态便会变得疯狂的人,这一点在聚贤庄大战中就能看出,他昔日的好友奚长老就是死在他手中。

可以说萧峰是个戾气极重的人,而像他这样的人,难免会进入“武学障”。

(丐帮剧照)

何为“武学障”?这还得让画面回到藏经阁大战之时。

当时萧远山、萧峰面对慕容博、慕容复、鸠摩智,双方大战一触即发,而一个苍老的声音止住了这场战斗,那声音源自一位扫地老僧,接下来的故事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了,扫地僧化解了鸠摩智的杀招,点化了萧远山和慕容博,也正是在此时,他提出了“武学障”之说。

(扫地僧剧照)

原著道:“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简言之,对于一个习武之人而言,只要习武,就难免积累戾气,而那戾气则需要以佛法来化解,若无极高的佛学修为,则极有可能会进入“武学障”,萧远山、慕容博就因常年习武而落得一身的病痛,那鸠摩智更是直接走火入魔,差点儿性命不保。

(鸠摩智剧照)

从萧峰的为人来看,他比自己的父亲萧远山更狠,他的戾气自然是随着习武的时间增加而越积越深,久而久之,他难免会受那“武学障”所累,走火入魔只是时间的问题,到那时候,多半也是性命不保的。

所以金庸让萧峰在宋辽两军阵前自戕也就合情合理了,这个角色的结局横竖都是死,不如让他多几分悲情色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