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子榨菜”吃饭不香了?一起来看“电子榨菜”究竟有何魔力

山东讯息   2023-08-22 10:52:20

“宝娟,我的嗓子”“葵花点穴手”“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

把刚刚送到的外卖饭菜端上桌,然后摆好手机、滑开屏幕,随便点一集《家有儿女》《武林外传》或者《甄嬛传》,这才能美滋滋地边看边吃。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不仅是经典电视剧,综艺、比赛集锦、三分钟影视剧解说等视频、音频产品,都成为年轻人填满碎片化时间的“电子榨菜”“下饭神器”。

“电子榨菜”究竟魅力何在?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现象,折射了怎样的社会心理与精神需求?


(资料图片)

没有“电子榨菜”吃饭都不香了

“有时候外卖都送到了,还迟迟没有找到想看的视频,饭都吃不下去……”

市民王敏是一名重度手机依赖用户,独居的她吃饭时总离不开“电子榨菜”。“我喜欢看老剧,比如《甄嬛传》《家有儿女》《老友记》,台词已经倒背如流了,但是我需要在吃饭时有一个背景音来陪伴。”对王敏来说,合适的“电子榨菜”确实更下饭。“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他们有些人去食堂吃饭会刻意避开同事,自己在一个角落,找一个短篇小说或者短视频,一边吃一边看。”她说,还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专门设置了收藏夹,就叫“电子榨菜”,里面包含了各种短视频、小说和影视剧解说账号,自己无聊时就会去里面翻找。

曾经有自媒体平台以“电子榨菜”为主题向读者发起了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大约93%的网友有消费“电子榨菜”的习惯。

记者以“电子榨菜”为关键词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搜索,发现它已经逐渐成为时下最火爆的热梗之一,不仅很多博主、up主会在标题中特意带上“电子榨菜”或“下饭Vlog”的标签,不少电视剧、综艺也会以“电子榨菜”作为宣传卖点,传递出轻松、

搞笑的氛围。还有人发起了“电子榨菜”投票,电视剧《卿卿日常》《点燃我,温暖你》、

综艺《向往的生活》《快乐再出发》等,都以高票被网友冠上了“电子榨菜”的标签。

“我觉得现在微短剧的兴起,跟大家习惯用一顿饭的时间看‘电子榨菜’也有关系。”王敏说。的确,10分钟以内的微短剧近几年在各大平台兴起,德塔文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在广电总局系统进行规划备案的微短剧达1789部,比去年同期增长511%。

近日,记者发出了关于“电子榨菜”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1.73%受访者都有在吃饭时看手机的习惯。

你的“电子榨菜” 偏爱哪种口味?

2022年11月,豆瓣小组“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成立,成为豆瓣小组新组排行榜里的佼佼者,组员们在这里交流讨论、互相推荐“安利”各种口味的“电子榨菜”。“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电子榨菜”,大家的口味各不相同。

“我的‘电子榨菜’就是刷短视频,尤其是电影的解说。”市民小陈告诉记者,他吃饭时离不开短视频,“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的经典影视剧解说开场白已经刻在了他的心里,对他而言,利用吃饭时间了解一部经典电影的剧情“很值”,“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完整看完一部电影,碎片化‘食用’也不错。”有时候小陈也会重口味一些,看大案要案的破案记录,“很多人都把‘碎尸案’当‘下饭菜’。”

还有很多人会把经典老剧作为“电子榨菜”。“我看得最多的是《亮剑》《雍正王朝》,最近在看的是《士兵突击》。”“85后”市民王爱喜说,像《武林外传》《甄嬛传》这样的“经典老番”,因为对剧情足够了解,即便每天只在饭点随便找一集打开,也完全不影响连贯性。与她一样喜欢将“童年老剧盘包浆”的人不在少数,包括经典动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也有大量受众。一位网友表示,每当重温那些老剧、老动画片的时候,就像打开了家里的旧相册,看到的不只有剧情,还有曾经追剧的那段时光和时光中的自己。

在“可以尝尝你的‘电子榨菜’吗”豆瓣小组,还有不少网友推荐《敦煌》《大法官金斯伯格》《河西走廊》《守护解放西》等纪录片及美食Vlog、经典综艺、治愈视频等,一集时间多在15-45分钟之间,刚好是一顿饭的工夫。不难发现,这些被盘到包浆的“电子榨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良制作、经久不衰的高品质作品。

你偏爱什么口味的“电子榨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6.73%受访者最爱刷短视频内容,46.15%受访者爱看电视剧或电影。此外,游戏视频、纪录片等也是大家的“下饭神器”。

一顿饭的时间 完成一次“自我按摩”

“电子榨菜”是个新词,但这种现象却可以追溯到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一家人抛弃餐桌,围坐在茶几上吃饭,电视上播着《还珠格格》《西游记》……而现在,有专业人士分析,独居年轻人增多是“电子榨菜”流行的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贝壳研究院在《2021年新独居时代报告》中也提到,预计2030年独居人口或达1.5亿到2亿人,独居率或超30%,“当传统家庭结构瓦解,独居年轻人在一人住、一人食的状态中生活,以往热闹的家庭吃饭场景消失,玩手机、看剧、听播客等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心理代偿、一种新的餐桌习惯。”

“我觉得‘孤独’可能确实是‘电子榨菜’流行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年轻人,许多独居空巢老人也会把电视开整天,只为了听个动静排解孤单。”王敏说,她发现自己也是在独自吃饭时才需要“电子榨菜”,一旦有人陪伴,就会将“电子榨菜”抛之脑后。

也有人认为,现在年轻人独来独往的情况比较多,大家用“电子榨菜”这种方式来丰富独处时间,有时是一种无奈,有时也是一种享受——仔细观察当代人的一天就会发现,他们每天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并不出于本意的社交,譬如见客户、开会、加班、沟通工作等,属于自己的时间几乎只有睡觉和下班,“电子榨菜”则是为数不多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时间,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短短一顿饭的时间完成对一次精神的“自我按摩”,从而应对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工作与社交。

为什么“电子榨菜”会在年轻群体中如此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9.62%受访者希望借用餐时间放松一下,53.85%受访者是为了打发一个人吃饭时的无聊,31.73%受访者希望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有用的信息。

审视生活状态 不被一种味道“奴役”

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电子榨菜”的“营养价值”。“‘电子榨菜’吃多了会有诸多弊端,比如速食带来的信息接受浅薄化、严肃内容娱乐化,还有以剧情解说为代表的‘电子榨菜’,将营养丰富的电影‘食材’进行了简单处理,掩盖了原本的内涵。”一位网友指出,“电子榨菜”看似是对时间的高效利用,其实是一种浪费。

也有人认为,“电子榨菜”本身就是一种调剂,而非“主菜”。“电子榨菜”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电子榨菜”是青年人日常生活媒介化的体现,喜欢这种“电子榨菜”的观众通常会带着“反正吃饭的时间也干不了正事,那在这段时间看看剧也不算是摸鱼”的心态观剧;另一方面,“电子榨菜”作为“小菜”具有一种“生活伴随感”,它不是饕餮盛宴,也不是玉盘珍馐,而是一种文化速食,人们不需要专心咀嚼品味,而是仅仅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配料”,“吃完”马上就可以收拾心情做其他事。

“电子榨菜”可能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55.19%受访者认为它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49.01%受访者担心会让自己过度依赖电子产品,38.5%受访者担心自己会习惯摄入碎片化信息。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名词,每个新现象的出现都伴随着赞同与争议,有利有弊。“电子榨菜”怎样吃才香?

或许就像“山东宣传”公众号刊文所说——“电子榨菜”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的文化消费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警惕“电子榨菜”的营养价值。或许,我们该经常审视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此,才能不被一种味道所“奴役”,才能活得更健康。

街采

市民杨先生

我习惯在吃饭的时候看小说,这就是我的“电子榨菜”。我觉得互联网、短视频的普及有利有弊,利用一顿饭的时间刷完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符合现在大家的生活习惯,毕竟现在很难有时间专门去看电影。

市民孙女士

我比较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剧,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跟朋友、家人在一起就更注重交流。我认为“电子榨菜”只是一种消遣,不会影响到我们去学习、理解更深刻的内容,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市民陈先生

我的“电子榨菜”是综艺节目、短视频,身边的人都有类似的习惯。因为现代人对手机都比较依赖,不论什么时候都想刷一刷,而吃饭时间刚好是一天中难得的空闲,可以用“电子榨菜”放松一下。

微观点

“电子榨菜”不该是刚需

荔枝时评

如果你已经不自觉地把享用“电子榨菜”看作是自己的“刚需”,认为真的是你“自主”选择了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幻觉。其实,与其说大家需要“电子榨菜”来“下饭”,更像是“电子榨菜”需要我们,这实际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比如,很多音频、视频博主会主动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电子榨菜”或“下饭Vlog”的标签,这就是在不断强化对受众的心理暗示;还有一些主播会特别开设饭点直播,视频的时长设计也会严格参照一般用户就餐所需要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电子榨菜”的形成,其实与视频的创作设计、传播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越来越多人就餐时离不开“电子榨菜”,或许正是一个被培养、塑造出来的“习惯”。

当然,指出上述事实,并不是为了论证人们享用“电子榨菜”与“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相违背。我们时常依赖手机,任凭它消灭一切的无聊与“中断”,但作为掌握手机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意识。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发现,“线上化”活动越多,“暂别”手机的线下生活就越显珍贵与必要。比如,丢下手机,定期安排专属于个人的运动时间,不定期的线下社交,不受手机信息打扰的亲子时光,或者是刻意暂离手机的个人发呆,这些或许都更利于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己,保持对充满情感的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哲人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种审视,可能是无法在手机上完成的。

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今天的人类要彻底“逃离”手机已经变得愈发不可能。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能,我们更要倡导一种现实与线上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在手机与现实之间,我们或逃离、或回归,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自主”选择,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完全被裹挟、被塑造。

面对“榨菜”多些自省

光明网

不难发现,时下的解说文案越来越粗糙、别字满屏,彼此间的抄袭、盗用冒用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自媒体机构只为同类话题或热点的一时流量,蜂拥而至“批量生产”。

面对“电子榨菜”的诸多不良影响,一味禁绝并不能解决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与“电子榨菜”泛滥相对应的,是一批深度影评、专业知识分享类视频,反其道行之,用严肃深度内容,收获越来越多的拥趸。一些经典作品深度影评视频,所涵盖的历史背景介绍、人物评析等内容含量远超过故事情节梳理,其目的就是将作品中的精妙之处抽丝剥茧,引导观众在评析后自己去感受原作的魅力。

说到底,探求价值意义和追求消遣放松,永远会是人的“一体两面”。再方便爽口的“电子榨菜”终究不是营养均衡的佳肴;而我们所要做的,也并非简单戒断“电子榨菜”。只是面对海量“诱人”视频与“贴心”的推送算法,不妨多些说“不”的自省——不要轻易交出处置闲暇的主动权。这样,在下一次打开“电子榨菜”之时,或许可以不必带着焦虑与愧疚,一边欲罢不能,一边懊恼自己“又浪费了一天”。

神回复

网友@红果小姐姐coco:看来大家都一样,现在没有“电子榨菜”都吃不下饭。

网友@星圈学长:什么都看,就会让我营养均衡!

网友@没事就爱发发呆:别说吃饭看了,我现在已经要开着视频来辅助睡眠了。

欣视界

“榨菜”虽好,不要贪吃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吃饭的?与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看看新闻、聊聊家常;与朋友约在餐厅,谈天说地、举杯畅饮。如今,在“精神食粮”这一领域,电视机已经成为家里的摆设,而包罗万象的互联网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内容选择权”,我们不必迁就谁,自我即是中心。

事实上,追捧“电子榨菜”的年轻人,是在追求对碎片化时间的支配权,毕竟在工作、社交压力巨大的当下,年轻人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在享用“电子榨菜”下饭的个人时间里,一切都是围绕个人服务的,怎么放松怎么来。

的确,大部分“电子榨菜”的确算不上“珍馐佳肴”,但这不妨碍“电子榨菜”成为一道可口“小菜”——它不新鲜,主打一个陪伴;它不深刻,主打一个乐呵。“小菜”就是这样,评价它不必用“正餐”的标准。现在大家都在强调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把它用在为自己找点快乐和放松,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打工人”利用碎片化时间汲取快乐,独居者“听个声儿”排解孤独,紧绷的人放空自我缓解焦虑……都是“小菜”存在的价值。

不过,“电子榨菜”终究是“榨菜”,我们可以在碎片化海洋里获取快乐,也要意识到,想吃有深度的精神大餐,必须回归一部完整的著作或电影、一场有用的社交、一顿用心的团圆饭——想要“营养均衡”,总要讲究搭配才好。

(济南日报 记者:曹雅欣)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