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成生物学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日前,深圳先进院新方法合成“人工光细胞”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期刊《科学进展》;天津工业生物所“二氧化碳合成生物塑料PHB”项目完成小试,进入规模化测试阶段。
除了新研究成果的频现,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各地均已开始重点布局合成生物,打造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抢占合成生物学科高地。此外,也有不少合成生物企业的研发成果已步入全面生产阶段,特别是在化工、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相关资料图)
从研发、到小试、中试、再到全面生产,我国合成生物的产业链条跃然成型。
从菌种到终端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
产业链简而言之即产供销,就是从原料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产业链条。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是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一旦形成产业链,或者企业掌握了全产业链,就具备明显而强大的优势。一是质量安全可控,掌握全产业链能够对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掌控,实现产品追溯、保障产品质量;二是使产业链环节衔接更紧密,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降本增效;三是掌握产业链就掌握行业话语权,具备核心竞争力,并能够有效规避供应链上的各类外在风险。
然而,和食品、化工、制造等传统产业不同,合成生物的产业链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一个新的领域。完整的合成生物产业链不仅覆盖从原材料、到规模化生产、终端应用、市场销售等传统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因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前端对菌种的基因编辑、基因改造等,所以合成生物产业链还囊括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发酵、小试中试、分离纯化等多个环节。
概括而言,合成生物的产业链是一个覆盖“从菌种到终端”的全过程,且产业链跨度更长、复杂程度更高、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也正因此,合成生物产业链对于参与企业的能力要求也会更高。所以在目前国内合成生物产业领域,甚至在全球都鲜少见到一家合成生物企业能够覆盖“从菌种到终端”的全过程,大部分企业仅仅聚焦在前端的基因改造,菌株构建,或者是只做某种物质材料的生产,或者仅聚焦终端产品的生产和商业化应用等。
谁有机会成为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标杆?
根据睿兽平台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广义的合成生物学关联企业现有925家,其中工具层企业441家(占47.68%),平台层企业54家(占5.84%),应用层430家(占46.48%),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格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合成生物产业链涉及几大关键环节和壁垒。第一是技术壁垒,即基因改造、基因编辑等前端合成生物技术基础;第二是工程化,即中试和产业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是商业化壁垒,即如何结合市场需求,推动终端应用。
在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大军之中,华熙生物近年异军突起,在合成生物产业领域表现出强大竞争力。
在技术层,华熙生物自主掌握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具备底盘细胞设计等基础研究能力。2022年年报显示,华熙生物建成了全球分子量覆盖最广的人体三大多糖— —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寡糖库,构建国际上首个人乳寡糖物质库。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公司已建有约百余种活性物质库,开展百余种活性物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的胶原蛋白、NMN和人乳寡糖等均已实现突破性进展。2023年2月华熙生物已经推出了两款合成生物原料新品新一代微分子透明质酸Hybloom™微真和Bioyouth™-EGT Pure超纯麦角硫因。此外,华熙生物还与20多家全球知名的科研院校就合成生物学开展深入合作。
在工程化层面,中试是合成生物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我国一直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和痛点,《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中试环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为此,华熙生物在天津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规划了64条中试生产线,已有30多条中试生产线投入使用。通过中试转化平台,华熙生物能够将科研院校及企业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快速的产业化论证,推动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此外,合成生物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选品、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是普遍问题,在这一层面,华熙生物因其主营业务涵盖“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消费终端”几大板块,在市场洞察、渠道建设、终端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具备经验,能够快速掌握市场动向,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发展提供参照和支撑。
2021年,山东省工信厅下发《关于公布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及“链主”企业名单的通知》,华熙生物入选高端功能化学品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印证其产业链“链主”地位。如今,华熙生物已经形成覆盖“从菌种到梳妆台餐桌医院”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掌握菌种设计、细胞工厂创制、中试及产业转化、终端产品转化等关键环节。依托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及产业转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的三力合一,华熙生物正逐渐成为“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标杆企业”,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