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旅快评】
作者:祖昊(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当今,以虚拟交互、沉浸体验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应用场景日渐普及。凭借数字化采集加工、三维模拟、虚拟仿真、实时传感等技术手段,红色文化场景将革命史实及精神旨趣以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样态呈现给大众,为红色文化传播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增设开放可塑的场景体验空间,打造基于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景体验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场景的线上转移和数字串联,是促进红色文化更好更有效传播的重要抓手。
增设开放可塑的场景体验空间,让游客自发学习、自觉吸收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场景将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元素组合起来,营造强烈的氛围感和互动感,引导体验者见证革命历史,参与革命征程,体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和品行修为。增强场景体验的可选择性、可编辑性和可驾驭性,能全面激活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将红色经验、知识、精神等植入虚拟环境并通过互动获得反馈,以强烈的在场感、参与感、实践感实现对红色文化的内化吸收。开放可塑的场景体验还有助于展开对体验者兴趣的记录追踪与分析研判,为场景优化升级提供宝贵资料,亦为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能量。在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价值根源的基础上推动场景设计创新,合理增设开放自主、可控可创的场景空间及参与路径,充分调度体验者的好奇心、求知欲、行动力;着力把控开放体验目标效果,避免过度娱乐化对红色文化的消解,确保各类体验路线切实发挥锤炼品性、育人铸魂的积极作用。
打造基于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景体验模式,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红色文化场景既能带动个体与情境的互动演绎,也能将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有组织、有秩序、有意义的集体行动,引导体验者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共同为场景剧情演进施智施力,共同将革命历史集体记忆、情感结构和价值共识再现为清晰可见的场景建构成果。变红色文化场景“集体游览”为“行动连接”,在场景框架、叙事脉络和操作机制中注入交互元素,确保体验者之间建立联系、接触交流、相互影响,于言行之间编织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奉献服务、同舟共济的社会关系纽带,获得身份角色、理想信念和行动准则上的一体化形塑;加快红色文化场景与现实空间的有效融合,促进场景体验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融通,让红色精神更好地指导思想行动、构建社会共同体、营造公共生活氛围。
推动红色文化场景的线上转移和数字串联,深化沉浸体验的感受。让红色文化场景从“单兵作战”走向交互、串联,能显著增扩场景的叙事脉络和表意空间,使之系统全面地呈现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为“看看玩玩”的简单体验注入完整连贯的意义链条,引导体验者通透体悟红色文化承载的丰厚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和价值典范。进一步优化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布局,加快红色文化场景的线上转移和远程交互,夯实场景串联、协同发力的技术性基础;深挖红色文化史料与精神谱系,增创条理层次鲜明、意义价值突出的组合型、交叉型红色文化叙事机制,绘就多元多线的场景衔接并将数字沉浸技术有效嵌入其中,形成叙事合力;以主题性、专题性、区域性、跨域性、产业性、品牌性、IP化为基点,推动各地红色文化场景合作开发和联结创新,打造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场景传播体系,共推共创复合化、矩阵化、系列化的场景内容、场景项目和体验服务,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鲜活的数字动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6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